万搏平台,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分享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如何通过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

发布时间:2022-07-262415次浏览

摘要:该病例中的34岁的女性患者,由于2年前体检时发现异常,经复查后明确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但是该患者平时无明显自觉症状,因此未就医进行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右上腹疼痛不适,呈间歇性,偶尔向后背部放射,为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我院。

【基本信息】女、34岁

【疾病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

【就诊医院】铜陵市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19年8月

【治疗方案】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头孢他啶、葡萄糖术后对症治疗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5天

【治疗效果】患者症状已缓解,痊愈出院

一、初次面诊

患者看诊时自述有胆囊息肉两年病史,因为息肉较小,其无症状未进行治疗,于7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间歇性,可向后背部放射,遂就诊于我院,门诊查体,患者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水肿,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五官及心肺检查无异常,克氏征、布氏征、巴氏征都为阴性,专科查体,患者腹部柔软,没有胃肠型及蠕动波,未扪及腹部包块,右下腹有压痛,腹部无肌紧张,腹部反射正常,结肠充气试验阴性,肠鸣音尚可,结合病史门诊初步以胆囊息肉,收住院。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经腹部超声、腹部CT检查确诊患者为胆囊息肉,也排除了其他疾病风险。考虑患者胆囊息肉明确,大小有1.6cm,手术指征明显,经与患者协商后确定进行胆囊切除术,治疗方案确定后,于入院第二天排除手术禁忌症后,为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手术切口打开后可见胆囊大小为8*4cm,胆囊壁厚为3.2mm,肝脏质地软,红润,钝性分离胆囊三角结构层次清楚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后,见胆总管上段无扩张,外径约7mm,胆囊管不粗约为2mm,分离胆囊三角,游离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胆囊管距胆总管0.5cm处给予2枚生物钛夹夹闭后切断,分离处胆囊动脉同样给予2枚生物钛夹夹闭,顺行分离胆囊与胆囊床间隙,完整切除胆囊,胆囊床创面利用电凝刀进行彻底止血,手术历时1个小时,非常顺利,出血仅6ml,术后安返病房,另外,于术中取胆囊息肉行病理检测,术后病例反馈炎性息肉,除此之外,术后予以患者静脉滴注头孢他啶抗感染、10%的葡萄糖补充营养等对症治疗。

三、治疗效果

术后第二天患者就已经可以下地行走,手术伤口愈合也很好,没有出现出血、感染的情况,患者自觉精神好很多,症状也有所好转,之后又巩固治疗了几天,期间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伤口也全部愈合,复查腹部CT,腹部无明显异常,入院前出现的腹痛等症状基本得到有效缓解,于术后第五天给予拆线,拆线后叮嘱了患者一些日常注意事项就让患者出院了。

四、注意事项

胆囊切除术后由于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功能丧失,胆汁排入肠道和进食会出现不同步的现象,因此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的情况,所以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症状,术后回家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不可吃过硬食物,尽量少食多餐,也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严格控制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烹调方法以煮、蒸、炖、拌为主;避免食用海鲜、动物内脏等食物,不要吃动物脑、肾、蛋黄、油炸食品,术后一段时间后,如无明显不适,再恢复正常饮食。

五、个人感悟

通过对该病例中患者的治疗,由于患者发现胆囊息肉有两年,但由于缺乏复查意识,所以导致息肉逐渐增大,才导致出现身体不适,如果定期检查及早了解病情进展,就可以在无症状时提前解除这个潜在风险,患者也就不用受苦了,所以通过本例患者的治疗,个人深刻意识到还是要注意多跟患者科普,才能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识,从而做到每年复查,尽早了解疾病发展情况,尽早治疗。

相关推荐

01:56
为什么胆囊息肉会消失
胆囊息肉自己消失临床上是比较少见的情况,有两种可能的原因:第一是所谓的胆囊息肉并不是真性息肉,是胆固醇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误诊为胆囊息肉,这种胆固醇结晶有可能随着胆汁更新自己溶解掉了,或者是在胆囊运动时从胆囊壁上脱落,从而在后续检查中,发现息肉不存在了,误以为是息肉消失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息肉本身和胆囊黏膜相连的部位非常纤细,在胆囊剧烈收缩或运动时,纤细部位可能发生了断裂,导致胆囊息肉脱落,随着胆汁排到肠道内,也就出现后续检查中胆囊息肉消失的情况。以上两种情况临床上并不是非常多见,但偶尔可以遇到,无论哪种原因都不必慌张,总之并不是坏事。
胆囊息肉吃什么好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肉芽状组织增生性疾病,该病在发作时,患者的胆囊壁内部会产生类似于肉刺的组织结构,并占据一部分胆囊体积,使胆囊分泌胆汁的功能受到影响。由于胆囊息肉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所以大家在平时一定要注意防范。
炎性胆囊息肉的治疗措施
炎性胆囊息肉是由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一般建议5毫米以下的息肉,患者可以每隔3个月做一次B超观察;息肉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患者担心发展成恶变的建议进行保胆取息肉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的遗传能力强吗
胆囊息肉症状隐蔽,大部分患者没有症状,部分胆囊息肉患者偶有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腹胀、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油、消化不良等症状,极少数胆囊息肉患者伴有发热、黄疸。有的家族有多名胆囊息肉患者,这个病遗传吗?胆囊息肉的遗传能力强吗?是很多家庭关心的问题。
胆囊息肉很严重吗
胆囊息肉是否严重,这是大家经常关心到的一个问题。胆囊息肉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胆固醇性质的息肉,另外一种是腺瘤性质的息肉。胆固醇性质的息肉是由于胆汁中胆固醇成分的增加,导致胆固醇在胆囊里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久而久之,这种附着在胆囊壁上的胆固醇结晶逐渐积累形成的息肉样的结构,称为胆固醇性质的息肉,实际上也就是一些聚集在一起的胆固醇结晶。另外一种息肉是胆囊的腺瘤性息肉,胆囊的腺瘤性息肉也可以认为是胆囊的一种良性的肿瘤,它的形成是由于胆囊上皮的增生,这种增生往往跟胆囊慢性炎症的病变息息相关。通常来讲,不管是胆固醇性质的息肉还是胆囊腺瘤性的息肉,都不是十分严重,所以大家不必太多的惊慌和紧张。如果这两种类型的息肉增大到一公分以上,就需要做手术治疗。特别是当胆固醇息肉和腺瘤性的息肉大于一公分,同时又合并有胆囊壁的增厚时,尤其是当我们做B超或者其他的检查发现胆囊壁有增厚情况,而且增厚情况不均匀的时,大家一定要及时地进行治疗。因为如果胆囊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增生会逐渐活跃,容易形成胆囊癌。
语音时长 02:04

2020-02-27

54927次收听

胆囊息肉吃药可以消除吗
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对药物治疗没有太多的反应,只有极少数的胆固醇性的息肉,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溶解胆固醇增加胆汁当中胆汁酸盐的比例的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息肉缩小,甚至有可能让其消失,那么,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来讲,如果息肉大小比较稳定。通过定期检查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无需药物治疗,只是在饮食当中和生活习惯,要注意减少脂肪的摄入,保证饮食结构合理,一日三餐定时,那么对于腺瘤性息肉这样有潜在癌变风险的胆囊息肉,药物治疗对其没有任何作用,我们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及生长速度,内部是否有血流基底是否宽,是否发生癌变的风险,那么一旦具有上述特征的胆囊息肉,则建议尽早手术治疗。
语音时长 02:05

2020-02-21

59917次收听

胆囊腺瘤算是什么病
胆囊腺瘤一般称之为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属于胆囊息肉的一种,胆囊息肉又称为息肉样病变,是指生长在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的总称,胆囊息肉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在超声表现,主要是基底较宽,生长速度较快,外形不规则,内部有血流,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超声照影,来判断胆囊息肉到底属于哪种性质,也可以通过增强CT和核磁来判断胆囊息肉是否有血流,是否强化,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胆固醇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在胆囊息肉当中,虽然发病并不常见对于胆囊腺瘤性息肉来讲,其直径越大,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由于其存在潜在癌变的风险,需要重视。影像学检查无论是超声、CT、还是核磁,都存在一定误诊的概率,即使影像学检查已经确认为胆囊腺瘤性息肉,也发现其中部分患者手术后仍然证实为胆固醇性息肉,对于年轻人来讲,胆囊息肉的手术选择要慎重。
语音时长 03:04

2020-02-21

58710次收听

02:51
胆囊息肉手术后呕吐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手术以后,如果有呕吐的症状,手术的早期基本上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有麻药的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的症状,随着麻药的代谢,症状可以逐步缓解。二是手术以后由于胃肠道的刺激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短时间的异常,也是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症状会有逐步的改善。如果在胆囊切除手术持续的长时间的出现呕吐的话,就要看一下是不是合并其他的伴随症状,比如腹痛、发烧、转氨酶的异常,进行相应的检查,观察是不是有合并有其他问题的存在,而不要把呕吐的症状完全归结于胆囊手术本身。
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有什么
胆囊息肉术后有可能缝的地方会有胆瘘,另外有可能息肉会再生再长。所以不同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不一样。胆囊息肉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的疾病。胆囊息肉的治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叫保守治疗,就是通过适当的药物改善胆汁循环代谢,然后减轻息肉生长的速度,这种叫保守治疗。另外一部分胆囊息肉就需要手术治疗了,手术治疗必定会带来一些并发症。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可以分成两大块来说,胆囊息肉比较大,个数比较少,单发的生长比较快的这种息肉,医生会建议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方法,就是在腹腔上打几个小洞,然后把胆囊和息肉完整的取出体外,这部分病人将来身体里面就没有胆了,胆和息肉共同拿走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比较彻底的解决了息肉将来有可能恶变的这种风险。当然了切完胆囊以后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比如说腹泻,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胆囊的功能是储存胆汁的,胆汁由肝脏分泌的,所以胆囊切除完以后,胆汁依然会从肝脏分泌,这样没有胆囊的临时储存作用,胆汁会直接排到肠道里去。做了胆囊切除以后,病人有极个别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这种腹泻很快,一个礼拜左右,身体通过自我调节就会好转。腹腔镜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有极少数个别的病人,也有可能术后出现肠粘连的情况,这个发生率比较低。
语音时长 02:18

2019-12-20

54228次收听

胆囊切除后遗症
胆囊切除手术的确容易引发后遗症,尤其是会因为胆汁无法储存,而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腹痛。同时可能会因为十二指肠进入大量胆汁而诱发胃反流等病症,还会造成胆管损伤,增加胆管结石的发病几率。
胆囊息肉多大需要手术
胆囊息肉是常见的肝胆疾病,如果说息肉的直径小于0.2厘米,一般是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但如果说直径大于0.2厘米,或者说出现了恶变的可能,往往需要及时的进行手术,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和影响。
胆囊小是什么原因
胆囊缩小是有不同的原因导致的,有的人是先天性的胆囊,有的发育就是小,甚至还有的胆囊先天性缺如的情况。如果胆囊本身就是小,检查胆囊结构没有变化、胆囊壁不厚、里面也没有息肉、没有结石,这种情况胆囊功能正常,没有症状就不用管它。如果胆囊慢性炎症导致的胆囊萎缩,甚至合并胆囊结石,从影像上是能够看到的;比如超声、ct或者是核磁都能看到胆囊的整体缩小,特别是胆囊壁厚;胆囊腔小,有的病人甚至是充满型结石,胆囊已经萎缩,没有功能,这种情况就要建议病人进行手术切除。因为胆囊本身没有功能了,而且这种长时间的炎症刺激,甚至会发生胆囊的癌变。所以,如果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的病人、瓷胆囊,这种情况需要积极进行手术治疗,防止它发生进一步的恶变。
语音时长 01:55

2019-01-14

52334次收听

01:20
胆囊息肉的症状
绝大部分患有胆囊息肉的病人,没有任何的表现。在一般情况下,患者都是因为在进行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自己患有胆囊息肉。在少数的情况下,有一些患者,是因为出现其他的腹部的不适,在进行超声检查的时候,偶然发现胆囊里面有息肉。也有少数的情况,有些胆囊息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患者出现胆囊息肉的位置,比较特殊,胆囊息肉长在靠近胆囊管的位置。在胆囊进行收缩的时候,息肉就会有可能恰好把胆囊管堵住。在这个时候,患者就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的感觉。或者就是患者的息肉数量特别多,从而影响了胆囊正常的收缩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也有可能会出现隐隐约约的不适感。但是,绝大多数胆囊息肉的患者,都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01:51
胆囊息肉能自愈吗
一般而言,患有胆囊息肉的病人,在临床上出现自愈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如果是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主要是需要关注息肉生长的快慢。有的患者是出现很小的息肉,每年进行复查,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这种情况的患者来讲,可以不用治疗;但是,如果是胆固醇性的息肉患者,在一般情况下,胆固醇性息肉生长以后,再自动消退,就会比较难。有的患者息肉长得会比较慢,经过几年,可能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有的患者一旦出现可能会长得较快,几个月从B超上能看到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所以这种息肉一旦形成,不太可能自愈。部分药物如熊去氧胆酸在胆囊,在胆固醇性息肉早期应用,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帮助患者调节胆汁代谢后,可能会减小或者是逐渐消退。
01:25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预防
胆囊息肉样病变预防包括:第一,养成饮食规律的好习惯,不吃早餐的人群易患有胆囊息肉。因不吃早餐,易导致胆汁在胆囊内浓缩,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第二,杜绝经常饮酒和经常吃高胆固醇、高脂肪食品。第三,需身心愉快,不要有太多压力,生活及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群易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经常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烦躁易怒、情绪低落、户外活动少、经常熬夜及生活不规律的人易患胆囊息肉。第四,对真正胆囊息肉的部分病人,实际上不可预防,但它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预防胆囊息肉样病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