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血时可导致

大量输血时可导致急性免疫抑制、凝血功能障碍、溶血反应、感染、循环负荷过重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患者应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盲目输血。
1.急性免疫抑制
输入大量的异体血液后,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暂时性抑制,无法有效对抗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从而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在输注前应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滤器、选择无菌操作等。
2.凝血功能障碍
输血过程中,由于红细胞破坏释放出多种凝血因子,导致血液凝固过程加速,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对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在输血前后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必要时给予补充凝血因子。
3.溶血反应
当输入的血液与患者自身的血型不匹配时,会发生溶血反应,导致红细胞溶解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和其他代谢产物,进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一旦发生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相应处理,如补液、应用激素等。
4.感染
输血是常见的感染传播途径之一,因为输入的血液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为减少感染风险,所有供体均需进行严格的健康筛查,并对采集的血液进行必要的检测。
5.循环负荷过重
大量输血可能导致循环负荷过重,心脏负担加重,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即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耐受性控制输血速度和剂量。
建议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特别是钾离子浓度,以防止电解质失衡。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