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是怎么回事

肌萎缩指的是肌肉体积缩小、力量下降的现象,严重时可能影响日常功能,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肌肉萎缩的产生多与肌肉长期缺乏使用、营养不良、神经损伤或某些疾病相关。例如,长期卧床导致的废用性肌萎缩,是因为肌肉没有足够的活动刺激而“退化”;而神经源性肌萎缩可能由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变等引起,病变部位无法正常传导信号至肌肉。其他因素如风湿性疾病、缺乏运动、糖尿病等,也可能诱发肌萎缩。
肌萎缩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肌肉无力、体积明显缩小、活动受限,甚至局部肌肉出现疼痛或抽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觉握力减弱、腿无力爬楼梯等。如果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造成,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比如肢体麻木、反射减弱等。不同类型的肌萎缩进展速度和影响范围也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症状排查根本问题。
预防和缓解肌萎缩,日常可以从增强体能、合理营养入手。即便平时工作忙碌,也要保证肢体适度活动,比如简单的伸展操或快步走。饮食方面注意摄取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蛋类等;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以支持肌肉和骨骼健康。如果已经出现明显肌无力或肌量下降的症状,应及时寻求医生帮助,避免病情加重或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